這個設計習作不先預設空間功能,反過來先實驗性製作模型並記錄光影效果 , 於純粹的光影之中尋找空間創作的線索後 , 再帶入空間尺度與人物情境。
沿著人行道種植的樹木沿著道路沿伸成『面』,當路寬時兩排樹距離較遠,路窄時則相距近;反過來說,如果以樹為主體,當兩個面很接近時就會形成小路,兩個面離得遠時就會形成馬路或是大路,當樹種在邊界時形成空地廣場,而人活動於以樹為主體形成的負空間。
模型兩側記錄了主要兩種不同樣子的樹枝型態,一種是垂直往上發散生長的,另一種是主幹直挺,但枝幹是偏向橫向生長的 ,然後將這之間未知的面連起來 ,自然產生樹之間的負空間。

如果將整個尺度放大到城市的話, 定義具有目的性而建造的建築作為主體,建築內部被拿來使用的空間為正空間,同時也產生這些建築之間的負空間,這裡沒有特定的功能, 在城市之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負空間 , 沒有特定的功能反而讓我們夠變成任何樣子 , 在廣場上跳舞可以變成舞者 , 在樹蔭下的長椅閱讀可以變成詩人 , 拿著相機在巷子裡穿梭可以變成文藝青年 , 因此負空間是人在城市中可以自由轉換身份的空間。
如果前述的實驗每個都是一個小單元,更多不同變化的單元聚集在一起會由樹演化為森林,形成一個富有光影變化的場所。想像一個作家寫作的空間,當作家在描述不同的角色時,通過不同的空間變化在角色之間轉換。 負空間因正空間(具有特定功能的場所)存在而產生,反過來說可以思考的是:是否能由負空間的建立創造正空間?因此將前述自定義的『負空間』以環形串連,當兩個面之間的負空間(作家的寫作空間)完成,中心的正空間(居所)也同時產生。

將作家居所切分成九等份, 觀察每一個空間單元的光影變化。
任何創作都無法長時間在固定而枯燥的空間進行,作家寫作亦是如此,但作家追求變化性的同時又不能被外界干擾 。 寫作空間產生於兩個環形曲面之間 。 空間由柔和且具有變化性的曲線形成 , 為作家提供了不斷的變化空間與寫作的連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