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練習中,我們必須藉由觀察與分析使用個人桌的行為特質,創作新穎的『空間性物件』。
對我來說,身為學生的日子裡,經歷了無數個在書桌前熬夜讀書趕功課的夜晚,總有某個時刻令人崩潰地想放一把火把桌子燒了。放一把火燒完之後剩下什麼呢?浮現這個想法後才赫然發現我其實並不了解『我的桌子』,更未曾想過『我與桌子』,於是以『燃燒』作為主題分析這一連串的問題,討論『燃燒』、『桌子』與『我』三者之間的關係。
對於火之於存在桌子上的所有物件,我們了解多少呢?
紙張, 燃點是華式451度攝氏233度。 除此之外從來沒有真正好好了解過桌上這些物品的材料, 所以我觀察自己的桌子並製作了這張圖,顏色紀錄了物品材料相對應的燃點或熔點範圍。同時,以圓點大小記錄『時間』。以接觸桌子表面的物品做記錄,因此這是一塊記憶桌面,在一天之中放置時間越長的物品圈圈就會越大,而對物品的移動會模糊物品的邊界。
此圖同時記錄物品的使用軌跡與材料,利用這些圓點聚集成的形狀、顏色 、 或是色塊的軌跡來推測那是什麼物品,以及它們如何被使用。

放一把火把桌子燒了然後呢? 「火」對「桌子」與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在火燃燒的過程中, 重新思考桌上什麼物品對自己是重要的, 藉由燃燒桌面重構使用桌子的方式與對物品的定義。
在這個概念下發展出一個可以被 「重構」 的桌子 , 這個桌子由圖面 , 是由很多個相同的單元組成 , 每個兩端透明高度可伸縮的單元都有獨立的感應器偵測桌子使用情況 (normal) , 也可自由設定桌子使用方式 (active) , 最後也可重置桌子(reconstruct),重置時桌子如火焰燃燒般舞動, 此時唯一需要思考的是 : 這一次,我會怎麼用這張桌子?
